99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视频_墨迹天气怎么设置到桌面显示_成品视频w灬源码在线_美女露出尿口让男人桶

企業文化 最新政策

2023-02-09

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鄭州市“十四五”創新高地建設規劃的通知

鄭州市“十四五”創新高地建設規劃

(2021—2025年)

 

一、規劃概述

《鄭州市“十四五”創新高地建設規劃》作為鄭州市“十四五”規劃體系的重大專項,立足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疊加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發展擺在首要位置,深化認識,強化責任,站位“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把準“市之重者”,對鄭州市面向未來五年的創新高地建設作出全面戰略部署,在實施省委“十大戰略”、打造創新高地、創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讓科技創新成為鄭州發展的最強音、主旋律。

(一)規劃背景

1.世界面臨新變局,必須以創新應對新形勢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發展新動能,以智能、綠色為特征的技術革命引發國際產業分工重大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格局的變革帶來深遠影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劇。世界主要國家和重要城市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科技發展的先機,通過立于科技創新潮頭贏得發展主動權。鄭州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對標世界先進,自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改革,統籌用好國際國內科技創新資源,把握時代創新發展大勢、融入國際創新競爭大潮,加快步伐打造一流的創新高地,為長遠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根基。

2.國家進入新時代,必須以創新服務新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四個面向”,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的緊迫感,增強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使命感,必須進一步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穩固和提升創新在發展中的全面驅動乃至引領功能,形成更為完備的創新體系,切實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科技力量。

3.河南搶抓新機遇,必須以創新實現新突破

河南是農業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經濟大省,產業體系完備。河南堅持以黨建高質量推動發展高質量,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聚焦“卡脖子”技術,圍繞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未來產業“破冰”,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和群體性技術突破,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4.鄭州承載新使命,必須以創新支撐新跨越

科技創新是事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要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把握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鄭州能否“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決定性因素。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要站位新時代新階段,把握新形勢新使命,主動認領新要求新任務,從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來審視謀劃鄭州發展新方向,凸顯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的時代要求,建設產業創新高地和技術轉移承接地,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全方位對標國際國內先進地區,服務于發展勢能躍升,努力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二)規劃目的

為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服務河南省打造國家創新高地,規劃立足鄭州市的區域重大戰略地位,準確把握鄭州未來的發展定位,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聚焦強基礎、補短板、提質量,研究提出一批新時代重大標志性工程和有溫度的民生項目,在謀劃產業發展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同時,加強薄弱環節的建設,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好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子,以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再造發展新優勢,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

規劃目的是以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十四五”時期創新高地建設的目標、思路、舉措,整合、聚集創新資源,推動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鄭州“在全省發揮更大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國同類城市競爭中形成更多比較優勢、在國際上贏得更大影響力”的戰略定位。

(三)規劃期限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期,也是鄭州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規劃為未來5年鄭州創新高地建設提供指引,并進一步為2035年全面形成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夯實基礎,力爭推動鄭州盡快建成科技創新高地、國家創新強市,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四)規劃依據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考察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重要部署,切實按照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的重要部署,市委、市政府在鄭州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會議上的有關要求,把鄭州市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使命放在“兩個大局”中進行謀劃,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區域競爭帶來的新挑戰和自身發展面臨的新任務,把牢“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這一方向,聚焦鄭州創新高地建設。

深刻把握鄭州發展的時與勢,堅定砥礪奮進的信心決心,圍繞“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總目標,全面開展“工作有標桿、落實有標準、突破有標志”“三標”活動,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堅持以“當好全省‘領頭羊’是本色本能,在國家中心城市行列中爭先進位是本領本事”的工作取向,立足各自崗位和領域拼搏進取、實干當先,為全省全市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規劃是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發〔2016〕4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發〔2021〕12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豫政〔2021〕13號)、《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意見》(豫發〔2016〕26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和一流創新生態建設規劃的通知》(豫政〔2021〕41號)、《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豫發〔2019〕18號)、《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的通知》(鄭政〔2017〕48號)、《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鄭政〔2021〕12號)等為重要參考,并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保持了規劃的連續性、全局性、系統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

二、形勢與機遇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鄭州市主動融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布局,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打出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的系列“組合拳”,堅定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個“華山一條路”,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總體呈現出地位不斷提升、資源加快集聚、發展穩中有進、民生不斷改善的良好態勢和局面,為創新高地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必須從全國和全省發展全局看待鄭州,研判鄭州創新發展的有利條件,謀劃彎道超車、換道領跑的關鍵路徑,形成更大比較優勢,培育并強化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一)建設基礎

1.經濟發展取得新成就

2020年鄭州GDP為12003.04億元,占全省的21.8%,經濟總量居全國城市第16位,在中部城市中排名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9.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76.3億元,分別占全省的30.3%、22.6%;進出口總額4946.4億元,占全省的74.3%,居中部城市首位、省會城市第5位。

2.城市發展煥發新活力

2020年鄭州新增市場主體26.7萬戶,成功晉身全球經濟競爭力城市100強、全球營商環境友好城市100強、全國數字城市10強、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7名。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質量魅力城市”“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稱號。城鄉環境面貌、形態品質、承載功能全面提升。

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新優勢

2020年鄭州高技術產業增長12.7%,六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6.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38.8%,六大高耗能產業比重降至26.2%。紫光、浪潮、中軟國際等重大項目落地,富泰華5G手機精密機構件、奧克斯智能家用空調生產基地等230個項目開工,華銳光電等215個項目投產。制造業綠色化融合化加快推進,培育國家綠色工廠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新增“兩化融合”貫標對標企業438家。

4.數字經濟取得新進展

2020年鄭州市數字經濟總量接近50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1.4%。產業數字化進程加速,推動實施了智能制造項目213個,總投資額40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09億元。新增“接鏈”企業2837家,“上云企業”達到3.2萬家。5G基站實現市區、縣城全覆蓋。城市大腦一、二期建成投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醫療等14個領域118個應用場景上線運行,成為全國場景應用最多的數字化運營城市。海康威視、軟通動力等龍頭企業和中科院過程所等科研機構順利入駐。總投資846.7億元的79個新基建重點項目開建,新華三智慧計算終端全球總部基地、中國長城(鄭州)自主創新基地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鯤鵬生態軟件小鎮初具規模。

5.科技創新機制取得新突破

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扎實推進,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及六項配套政策制定實施,“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人才工程初見成效,黃河人才戰略、中原科技城人才政策加快落實。鄭州在科技管理、考核、激勵、科研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續破解難題,不斷形成新的體制機制優勢。

6.科技創新成果達到新高度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釋放,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236.7億元、增長27.8%。國家超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投用,鄭州技術要素交易市場穩步推進。新建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37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70家,增長42%,新培育科技型企業1861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增長55%。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新建全國首家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

7.營商環境建設開創新局面

群眾至上、企業至上、尊重市場主體、尊重法律規則的意識不斷提升。以“一網通辦、一次辦成”為牽引的“放管服”改革取得階段成效,政府性資源配置更加高效良性,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成為全國第8個市場主體超百萬的省會城市。2019年鄭州市成功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三年在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上獲得城市信用工作創新獎。

對照國家中心城市定位,鄭州市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尚存在短板。一是產業競爭力偏弱,高技術產業增長乏力;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端科創主體欠缺;三是金融對創新活動的支撐力有待提升,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度不夠;四是營商環境亟待改善,創新創業生態不夠完善;五是創新發展的柔性不足,創新體制機制尚需優化。

(二)有利條件

1.區位交通

鄭州擁有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無水港,形成了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米”字形高鐵網基本成型,四條“絲綢之路”不斷拓展延伸。2小時高鐵圈覆蓋國內4億人口的生活和消費,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的人口和城市。區位交通優勢為鄭州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人才匯聚、創新力量凝聚提供了極大吸引力。

2.人力資源

鄭州處于1.86億人口的中原城市群中心,人力資源非常豐富。長期保持人口持續凈流入,2020年常住人口達到1270萬人。人力資源質量持續提升,現有高校62所,在校大學生116萬,每年輸送27萬畢業生。人力資源基礎雄厚,為鄭州市創新高地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3.歷史文化

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有8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項15處世界文化遺產,擁有黃帝故里、商城遺址、天地之中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優勢為鄭州創新驅動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4.內陸開放

對外開放實現重大突破,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不斷煥發新活力,發揮“樞紐+物流+開放”比較優勢,持續完善國際交通樞紐門戶、對外開放體系高地和參與國際合作高地的“一門戶、兩高地”開放體系。2017年以來客貨運規模持續保持中部“雙第一”。目前擁有9個功能性港口,是種類最全的內陸城市。實施“中歐班列(鄭州)+”工程,構建“一主兩翼”國際貨運班列體系,打造“域內”“域外”樞紐,走出了一條“樞紐+開放”之路。內陸開放優勢為鄭州更好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提供多方面便利。

5.產業基礎

鄭州已經形成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現代食品制造、新型材料、鋁加工制品和生物醫藥6大主導產業集群,2020年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達到6.3%。謀劃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人工智能、智能傳感器、5G及北斗應用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智能裝備、網絡空間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服務業和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成功入選國家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主導產業集群優勢使鄭州創新高地建設能夠精準發力、靶向施策。

6.戰略機遇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為鄭州創新高地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和政策資源。在國家戰略的牽引下,鄭州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國家新基建示范區建設等,對標國際一流,提升創新資源集聚能力、科技產出原創能力、產業主導能力、經濟社會驅動能力和知識技術輻射能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三、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落實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重要部署,堅持省委賦予鄭州“在全省發揮更大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國同類城市競爭中形成更多比較優勢、在國際上贏得更大影響力”的目標定位,自覺站位“國之大者”“省之要者”“市之重者”,堅持“全域統籌、重點突出、協同聯動、六鏈融合”發展布局,強化創新發展意識,實施創新行動培育發展新動能、再造發展新優勢,走好創新驅動的內涵式增長路子,抓實優化產業結構、強智造、強創新、強鏈條、強企業“一優四強”,激發新發展活力,依靠改革應變局開新局,抓好“放管服”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廣大市場主體活力迸發、讓各類資源要素高效流動,顯著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活力,進一步厚植創新潛力,著力構建契合鄭州實際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

(二)基本原則

1.科學布局,產業引領

積極對標一流城市,著眼自身結構性短板,緊盯制約主導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共性問題,強化資源的高效配置,科學布局高端產業、創新平臺和科教資源,著力做強優勢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做優傳統產業,形成更為立體化的產業體系。

2.系統創新,高端突破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不斷推進理論、科技、文化、教育、金融、政策等各方面創新,探索創新成果轉化的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找準創新突破的高精尖領域,推動集成電路、高端芯片、軟件等前沿領域發展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大工程,帶動整體創新能力躍升。

3.科技支撐,人才為本

堅持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著力實施黃河人才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和服務體系,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完備的公共服務、優越的人居環境、良好的創新氛圍,創造一流科創生態,讓科技人才、科研機構、科創企業能落地、留得住、發展好。

4.持續開放,多方聯動

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最大力度吸引和匯聚國內高端創新資源,最大程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鄭州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次,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引領者。順應創新主體多元、活動多樣、路徑多變的新趨勢,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場職能,建立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形成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治理格局。

(三)發展目標

創新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70%,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9個,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成果,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0家,科技型企業達20000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件,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每年新增100家,能夠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頂尖創新創業人才新增300名,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實現倍增。

創新生態活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整體進入全國創新型城市前列。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之間的創新深度協同,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得到充分保護,創新價值得到更大體現,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創新人才合理分享創新收益,打造一批科創策源能力強、高端產業成長好、示范帶動效應佳的區域創新載體,輻射帶動中原創新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城市整體創新環境更加積極、包容,進一步激發各個主體的創新主動性及潛能,保障各主體的公平發展機會與實際發展空間。

四、整體布局

筑牢根基,補齊短板,激發優勢,以增強體系能力為主線,著力構建“2+4”的創新生態圈,加快形成以創新驅動為主要標志的內涵式發展新局面,加快建成創新高地,助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面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總體部署

推動創新各要素集成。牢固樹立系統思維,堅持整體謀劃、統籌布局、協調推進,強化創新各要素、各環節、各方面之間的協同聯系,推動產業、創新、人才、投資、服務和政策體系化建構和發展,不斷優化契合未來發展需要的集成化創新生態。

構建“2+4”的創新格局。凸顯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引領和核心地位,以“雙體系”牽引整體創新活動。配套協調推進人才體系、投資體系、服務體系、政策體系等四大體系建設,提供立體化的強有力支撐保障。深化各體系之間的互動融通,凝聚創新合力,形成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1.補強產業鏈

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不斷培養新的產業增長點。集聚主導特色產業發展。引進培育一批與城市功能分區和主導產業布局相契合的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推動城市核心板塊和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特色商業街區提檔升級,著力打造系統高效的產業鏈生態圈,加快形成集聚集群發展新優勢。

2.融通創新鏈

尊重創新規律,找準創新過程和創新要素的關鍵突破點,堅持以點成線、以點帶面,雙維度推進創新的體系化發展,形成“縱橫結合”的創新局面。堅持市場的創新主體作用,把培育新型市場主體作為重中之重,做大做強創新力量,強化高端平臺建設,發揮平臺匯聚創新資源、支撐創新活動的積極作用。不斷強化產學研資用的一體化發展,推動創新成果最大程度、最快速度轉化成為現實發展成果。高度關注顛覆性創新、破壞性創新等具有源頭意義的創新活動,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量,加強面向前沿競爭的創新布局。依托現有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大應用型創新、產品型創新等領域的投入力度,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推動創新與產業的深度交融。

3.開發人才鏈

立足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需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引進更多頂尖團隊、高素質領軍人才、科研院所,帶動各領域領軍型人才加速向鄭州匯聚。堅持為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政策環境、生態環境、城市環境,著力為全市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產業升級儲備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成果,推動鄭州成為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創新創業新高地。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吸引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支持打造一批重點學科和學科方向,提升人才本地化培養和輸出能力。

4.完善投資鏈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創新投資體制、轉變投資方式、放大政府投資效應,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推動政策性擔保機構建設,完善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分擔機制,走好集約節約內涵式發展之路。切實用好各類投融資方式,推動建立區域性資本市場,切實強化金融對創新的支撐作用。強化投資拉動,一體化推進招商引資、要素配置、審批服務,構建促簽約、促開工、促達產的抓項目強投資格局,讓投資成為創新發展的助推器。

5.提升服務鏈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發展環境,不斷降低鄭州的創新成本,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城市大腦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打造與特大城市相適應的政務服務大數據平臺,推進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載體的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創新服務能力和服務效能。

6.集優政策鏈

強化政策統籌,推動政策整合,進一步完善產業、項目、用地、人才、公共服務保障、創新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全過程的政策支持體系,打好政策“組合拳”。聚焦解決共性問題,著力減環節,對過去的政策全面梳理清理,堅決廢除不必要的審批事項;分層分類制定配套政策,把準關鍵環節,突出發展取向,增強可操作性,確保精準有效、務實管用。加快建立高效、公正、權威的項目和人才評審機制,將政府補助支持與創投基金投資有機結合起來,“補投聯動、以投為主”,促進更多優秀人才和科創項目脫穎而出。

(二)空間布局

以優化全市產業布局為基礎,發揮好國家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優化創新功能定位,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創新驅動發展體系,圍繞構建更加有利于創新高地建設的產業生態和社會氛圍,謀劃打造“一帶引領、兩翼驅動、四區支撐、多點聯動”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空間格局,推動城市發展方式從以城促產向以產促城、產城融合轉變,加快推進“1+8”鄭州都市圈協同發展,引領中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1.一帶引領

將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鄭州片區(鄭州高新區)、金水科教園區、中原科技城等串聯起來打造沿黃科創帶。

2.兩翼驅動

圍繞鄭州高新區、鄭州中央文化區北部片區打造科創西翼,圍繞鄭東新區中原科技城打造科創東翼,集科研、孵化、轉化于一體,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科技創新、政策創新、金融創新高度協同,立足鄭州、輻射全省、面向國際開展科創活動,形成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動機、中原地區科技創新策源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發揮鄭州高新區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功能,持續做優特色產業,發揮好網絡安全、智能傳感、北斗應用等產業引領作用,支持以領軍企業為龍頭,以產業鏈關鍵產品、創新鏈關鍵技術為核心,實現龍頭企業+配套企業+零部件企業的全鏈貫通,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帶動力輻射力的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圈,營造更加宜創宜業宜居的營商環境,爭當全市創新驅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3.四區支撐

按照“點面結合、協同聯動、錯位發展”的理念,發揮鄭州航空港區、鄭東新區、鄭州高新區、鄭州經開區四個開發區的重要平臺作用。緊緊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資金鏈,實現三鏈同步推進、互相耦合、相連相通。積極構建利益共享、開發協作、布局協調、互聯互通、激勵導向等機制體制,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重點項目的聯動牽引作用,探索多方驅動的市場化聯動發展模式。加強區域板塊創新聯動,依托各區域創新資源優勢,開展區域合作及技術創新,形成“四梁八柱”有力支撐的創新“東西兩翼”,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

鄭州航空港區。突出鄭州航空港內陸地區開放門戶作用,提升要素、產能、市場、規則等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能力,以“一帶一路”為牽引,高水平建設“四條絲綢之路”,積極申建河南自貿試驗區開放創新聯動區,推動自貿試驗區與航空港實驗區、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在創新協同、經驗推廣、產業聯動等方面優勢疊加,完善開發區、口岸等開放平臺功能,做大做強樞紐經濟、航空經濟、口岸經濟、臨港經濟,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副城,加快形成“公共服務中心+機場樞紐+若干功能區”的組團式發展結構,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

鄭東新區。鄭東新區圍繞中原科技城、鄭州東站東廣場、鯤鵬軟件小鎮等核心板塊,聚焦聚力、統籌推進,加快打造沿黃科創走廊。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并與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推進。完善科創企業、高層次人才評價體系和服務體系,形成從住宿及生活配套、到創業空間提供、再到創投資金支持的全過程、制度化服務體系,提高門檻、把握標準,圍繞一個產業、出臺一套政策、聚集一批人才。高標準建設龍子湖“智慧島”,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創投公司,加快發展創新金融,發揮好科技金融作用,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引導科創企業實現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融合,形成良性發展,持續做大做強。

鄭州高新區。不斷完善領導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依托較好的科教資源、科研基礎,進一步求高求新求強、擴大優勢,打造若干個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排頭兵產業和領域。增強創新的內生動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人才集聚水平,為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堅持小尺度、人性化和節約集約用地,圍繞高新產業發展需要優化城市形態和空間資源配置組合,打造更加科學的發展體系。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圍繞適合創新要素和創新人才集聚需求,打造人性化、個性化、開放互動的公共服務體系。

鄭州經開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汽車產業、現代物流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由擴量向提質轉變,不斷做強做優。著力培育新興科技型制造企業,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科技創新為依托,將鄭州經開區整體塑造成企業加速器,培育更多富有活力、創新型的制造業市場主體,打造新的增長點,為新舊動能轉換積蓄力量。著力完善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通過優質服務、良好環境集聚高端資源要素,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優秀人才。以金融創新支撐科技創新,積極推動開放、創新、制造三者融合聯動,優化創新生態,形成核心競爭力。

4.多點聯動

立足城市經濟特別是主城區發展特點,準確把握核心板塊建設的思路與規律,找準發展目標、定位和路徑,理清轉型發展方向,建設和發展以科創為主、文創為輔的復合型產業園區,通過核心板塊的高水平建設帶動城市發展方式轉變。

(三)產業重塑

1.改造提升制造業

把握好“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的重大要求,持續把制造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挺起產業“脊梁”、筑牢經濟“骨架”。著力鞏固擴大既有產業優勢,引導企業以更大力度推進研發中心建設、新技術開發和產品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鏈拓鏈、打造集成優勢。

2.加快培育新興產業

圍繞5G技術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引龍頭、建平臺,加速培育新業態。積極發展生命健康、文化旅游等領域新項目,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3.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口岸經濟,推動進出口雙向均衡發展、內貿外貿共同繁榮,打造有競爭力的綜合商貿服務體系,著力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臨空產業會展品牌和跨境電商品牌,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國家空港型和陸港型物流樞紐。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會展城,爭取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永久會址落戶鄭州。建設中西部軟件服務產業基地、鄭州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群,爭創國家級信息安全產業示范基地。

4.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聚焦園區平臺建設,優化企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優存量、提增量,支持排放小、產值高、貢獻大的工業企業發展,持續淘汰出清落后產能。

五、重點任務

遵循“2+4”創新體系的總體思路,以產業鏈和創新鏈為中心,以人才鏈、投資鏈、服務鏈和政策鏈為支撐,強化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的級增作用,統籌推進涵蓋產業筑基、創新提升和全要素保障的系列戰略任務,深化互通、互聯、共享、共治,不斷培育新優勢新動能,全面支撐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一)優化核心板塊,加強區域創新協同

1.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

以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為長遠目標,優化升級全市產業布局,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構建形成“一帶引領、兩翼驅動、四區支撐”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格局,推動城市發展方式從“以城促產”向“以產促城、以城興產”轉變,打造中部一流的“雙鏈融合”發展高地。

 

專欄1:中原科技城

   

 

 

中原科技帶以中原科技城為龍頭、龍子湖為人才支撐、白沙科學谷為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科學大道+綠廊水系+軌道交通”的空間載體,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空間布局上以智慧島為帶動、以龍湖北部片區為核心、以科學谷(鯤鵬軟件小鎮)為拓展區,整合中原科技城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打造“中原科技帶”,構建串聯鄭州高新區、金水區和鄭東新區的沿黃科創帶。整合后中原科技城規劃面積達到64平方公里,推動各組團形成功能明確、良性互動的中原科技帶。

中原科技城以科技創新為主體功能,通過打造河南省高效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高地、高質量科技配套服務示范高地,中原高水平研發機構集聚高地,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集聚高地,使中原科技城真正成為創新人才高度集中、創新要素高度整合、創新活動高度活躍的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動機、中原地區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聚焦布局包括數字文創、信息技術、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等5大核心產業,建設數字文創產業公園、信息技術產業公園、前沿科技產業公園、生命科技產業公園、名校創新學院五大功能組團。

   

 

2.加快產城融合

聚焦產業發展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和高端化,瞄準前沿科技,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創意經濟等領域集聚搶占科技制高點的戰略創新力量。堅持國際化、生態化、數字化推動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建設,以高質量產業為支撐,依據產業特征和發展需求全域統籌空間布局和形態優化,加快現代商業、科技創新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業等發展,以四區為引領,帶動城市功能單元的發展極核,加快產城融合。

(二)補強產業鏈條,做優重點產業生態

1.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重點布局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北斗等新興產業,強化產業培育,加快項目建設,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生態,全面推進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智能終端科技研發中心。加強完善智能手機產業鏈布局,積極引進智能手機企業總部,大力引進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類人才,建立鄭州市智能終端技術創新中心,加強科技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立足鄭州市智能終端產業基礎,多樣化發展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產品等智能終端產品,穩步壯大產業規模。

建設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拓展延伸產業鏈,不斷吸納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入駐,帶動區域內智能傳感器產業及其配套產業發展。堅持存量培育和增量引進,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實力,做大做強產業高端環節,將鄭州打造成為中國智能傳感谷,提升本地產業在國內的影響力。

 

專欄2: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建設工程

   

 

 

按照“一谷多點”的鄭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布局,打造“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在鄭州市高新區建設約3平方公里左右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小鎮,重點發展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傳統工藝傳感器、智能傳感器材料、智能傳感器終端等全產業鏈,引進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封測和應用等環節的龍頭及配套企業。進一步發展智能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系統、智能傳感器終端“三個產業集群”,形成環境傳感器、智能終端傳感器、汽車傳感器“三個特色產業鏈”,推動鄭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規模化、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發展。

   

 

全產業鏈布局新型顯示產業。以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主要平臺,以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柔性屏、透明顯示屏等新型顯示產業為主線,打造主導產業、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有效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培育本地龍頭企業,帶動新型顯示產業快速發展,加快產業集聚速度。

全方位打造集成電路制造產業。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園,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構建產業生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配套服務能力,打造省級產業集聚區;構建以集成電路封測為引領,集成電路設計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加快北斗產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強跨行業協作,推動“北斗+”產業應用,加速相關產業上下游企業的引進,形成以芯片、模塊、天線研發為主的高端研發環節、北斗導航應用服務末端環節,提升北斗產業核心競爭力。

2.升級汽車與裝備制造產業加快完善汽車產業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鏈建設為依托,鼓勵新能源汽車、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企業跨界協同,構建涵蓋解決方案、研發生產、運營服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生態主導型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專欄3:新能源汽車工程

   

 

 

依托鄭州宇通客車、上汽、比亞迪等一批戰略性整車企業,加快關鍵技術突破,重點發展純電動乘用車和商用車等新能源汽車整車,加大燃料電池車的研發投入。突破高安全高比能鋰離子電池、高比功率長壽命動力電池、電動自動駕駛汽車、高比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重大關鍵核心技術。

   

 

加快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提升傳統裝備制造優勢產業,保持工程裝備、紡織裝備、基礎零部件等傳統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勢頭。做大做強盾構、隧道專用設備、地鐵信號集成系統產品等優勢領域,培育發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關鍵基礎零部件等新領域,引進軌道交通裝備、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裝備制造企業及相關上下游企業,加快推廣個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異地協同開發、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轉變,力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專欄4:高端裝備制造提升工程

   

 

 

以鄭州經開區、鄭州航空港區、鄭州高新區為重點,在工程機械、煤礦機械制造、軌道工程機械裝備領域,依托宇通重工、鄭煤機等龍頭企業產業基礎,發揮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州機械研究所等科研平臺優勢,重點發展智能測控裝置、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儀器儀表、成套化盾構裝備新產品等。

   

 

3.延伸新型材料產業鏈

推動新材料產業躍升高端前沿。聚焦高性能超硬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新型耐火材料等,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實現從材料到器件、到裝備的躍升,打造全國重要的鋁材和耐火材料加工基地。

4.擴大生物醫藥產業規模

在心血管藥、抗癌藥、糖尿病藥、生物制劑、醫學診斷、醫療器械、醫學影像等細分領域培育壯大生物醫藥企業,推進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建設,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承載能力,加快中藥經典名方開發與產業化,打造具有豫地特色的中藥大健康產業集群。

(三)發展數字經濟,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1.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緊密結合產業發展的需求,以點帶面循序實施一批新型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加快5G和寬帶網絡、物聯網、大數據中心、衛星信息網絡、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資源共享,促進技術融合創新。

2.規模化布局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重點發展產業內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領域,優先發展大數據服務、大數據應用創新和數字內容產業等,做強數據安全,大力培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領域。聚焦產業發展和關鍵技術,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產業能級,實現內生式增長。打造“中國軟件特色名城”,鼓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開展并購重組,造就一批規模優勢突出、技術領先、引領行業方向的大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龍頭企業,成為全國重要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基地。

 

專欄5:軟件產業重點工程

   

 

 

推進鄭州鯤鵬軟件小鎮建設。占地3.18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約133萬平方米,打造富有全球競爭力的軟件產業生態集聚基地、軟件產業交流展示平臺、軟件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復合活力創新園區,實現三生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

推進白沙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占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打造完整的大數據開發和應用產業鏈條,成為中部一流的大數據產業基地。

   

 

發展信息安全產業。發揮“國家網絡安全創新應用先進示范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堅持自主研發、安全可控,重點發展網絡安全、工業互聯網安全、車聯網安全等方向,加快大數據應用安全支撐、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安全測評與認證服務、網絡空間可信身份管理等信息安全產業發展。

 

專欄6:信息安全產業工程

   

 

 

推進網絡安全產業基地重大基礎設施群建設,構建鄭州市網絡安全防御體系,加強區域內網絡安全實戰防御能力。建設安全漏洞挖掘眾測方案分發公共服務運營平臺、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工程實驗室、大數據安全實戰演練靶場三大網絡安全賦能平臺;打造網絡安全公共服務中心、反欺詐中心、信創適配安全檢測中心、安全大數據中心、網絡安全人才培養中心、工控云互聯網中心六大網絡安全能力中心。建設企業網絡安全認證培訓基地。主要業務為認證培訓發證、人才培養、人才外包、培訓人員管理等。以培養高質量網安產業人員為目標,以“人”為核心,通過安全業務創新,打造網絡安全的人才生態產業。增強大數據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大數據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鏈協同發展態勢,加快數據采集、治理、共享、交易等環節的標準規范建設,完善數據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提升數據資源集聚和治理水平。

   

 

3.場景化驅動數字產業發展

全面發掘多樣化場景需求,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完善數字產業全鏈條,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電子商務多模式發展,重點發展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養老等產業,不斷提升數字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4.賦能傳統優勢工業轉型升級

深化5G、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構建以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新體系,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推動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行業級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加大以工業大數據為核心、融合應用為導向的工業軟件產業培育,大力推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及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打造一批服務型工業互聯網平臺。積極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試點示范,形成國內領先、輻射中部的智能制造融合發展中心,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資源樞紐。

 

專欄7:省級智能化示范園區試點建設工程

   

 

 

加快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和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省級智能化示范園區建設試點。

開發園區管理服務綜合系統(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綜合監管、運行監測、企業服務等功能,推動企業生產運營、園區運行管理和公共服務智能化升級。

企業智能化改造。推進企業關鍵崗位“機器換人”、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智能車間或智能工廠建設,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企業上云。鼓勵企業根據自身信息化基礎和業務需求制定差異化上云策略,按需選擇使用云資源和云服務,穩妥有序實現基礎設施、平臺系統、業務應用上云。

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支持區內骨干企業和第三方平臺服務商發揮技術和資源優勢,開發面向產業集聚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基礎設施類、平臺系統類、業務應用類等上云服務。

   

 

5.賦能農業轉型發展

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各環節的融合應用,助推農業轉型升級和數字鄉村建設。增強農業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提升農業科技研發水平,支持本地創新主體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加強農業技術與農業產品的宣傳推廣,推動高校院所先進農技成果和重點企業新產品在農村地區優先轉化應用。擴大農村電子商務產業規模,實現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有效整合和開放共享,提升農村創新創業水平,培育智慧農業新業態,提升農業數字經濟比重。

(四)集聚優勢資源,暢通科技創新鏈條

1.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著力培育高質量企業集群。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為突破,優化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公共技術研發設計中心布局,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補齊原始創新短板,引導創新引領型高科技企業參與研究制定科技創新規劃、計劃、政策等,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設備面向企業的開放共享,構建以企業為核心、多方深度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重點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2.構建科技創新載體

支持省科學院重建重振,重塑高水平實驗室體系,高標準建設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等省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儲備力量”。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為契機,促進在鄭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調整研究方向,充實骨干研究力量,力爭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重組中躋身入列。打造高能級創新中心,在隧道掘進裝備、超硬材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提升高校院所創新供給能力。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全面提升基礎研究能力,鼓勵駐鄭高校創建一流學科、打造優勢特色學科。推動駐鄭高校加快專業設置優化調整,構建適應本地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結構體系。

 

專欄8:河南省實驗室建設工程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決策部署,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推進河南省實驗室建設、運行和管理。

黃河實驗室。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分步建設黃河基礎理論與技術實驗室、黃河水生態科學實驗場。

嵩山實驗室。圍繞國家網絡強國戰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需求,對標國家實驗室申報建設要求,聚焦網絡空間安全、網絡通信、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聚力開展前沿探索,高規格、高起點打造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

神農種業實驗室。基于“立足河南、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站位,堅持聚焦世界種業科技前沿、聚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以種子、種畜、種苗為對象,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解決種業重大科學問題,攻克種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目標。

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以建設“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孵化平臺、國家級生物安全智庫咨詢平臺”三大平臺為目標,面向超級疫苗、抗體與蛋白質藥物、智能化免疫檢測與診斷、營養與中醫藥免疫等戰略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的需求,著力培育生物醫藥與營養健康領域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免疫原始創新基地、輻射轉化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3.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依托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等,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技術集成與經營、技術經紀和技術投融資服務等技術轉移機構。高水平建設鄭州技術交易市場,著力構建交易、轉讓、融資、孵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中部地區科技成果交易轉化中心。加大對外開放與合作,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技術服務機構,培育一批技術轉移機構,引導多元化投資主體建設各類區域綜合性技術轉移機構、行業或專業性技術轉移機構等。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運營”的運行模式,打造立足河南、輻射中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交易平臺。

(五)緊盯基礎前沿,增強源頭創新能力

1.強化前瞻性技術研究

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加強量子科學、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空間科學、智能機器人等重大科學問題的前瞻部署。強化優勢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集中力量進行重點突破,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2.實施重大科技專項

加強重大科技專項頂層設計,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和優勢主導產業發展需要,突出科技成果的示范應用和產業化生產,圍繞產業鏈布局重大科技專項,按照產業鏈關鍵環節凝練產業重大共性技術創新的重點方向,進一步提升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效能。

3.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功能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發展的配套園區,圍繞優勢基礎研究領域,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支持鄭州大學建設超短超強激光平臺,積極謀劃新一代正負電子對撞機、量子信息技術基礎支撐平臺、優勢農業種質資源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專欄9:超短超強激光實驗裝置(中原之光)

   

 

 

超短超強激光平臺項目采取鄭州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模式建設,項目管理由鄭州大學為主負責,總估算達到8.77億元。開展高功率超短脈沖激光器(包含脈沖延展器、再生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與脈沖壓縮器等四大模塊)研究開發,形成制造具有國際水準的高功率超短脈沖激光器能力。

   

 

(六)提升開放層次,促進科技創新互動

1.推進國內外創新協同

完善與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的創新合作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落地布局。全面開展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地區創新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引導支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與“一帶一路”地區的國際科技合作,支持本地科研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海外研發機構,鼓勵企業開展跨境研發轉化。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在鄭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加快中原城市群協同創新,推進鄭州大都市圈建設。鼓勵駐鄭高校、科研單位、科技園區和企業在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委會機制下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創新合作,推動國際科技成果在鄭轉化。

2.促進軍民科技融合

提升軍民融合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軍民深度融合,集成力量建設創新策源地。強化軍民協同原始創新和系統布局,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協同攻關,促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統籌軍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礎設施布局,建立各類科技基礎設施共享共用機制,推動軍民重大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發和科研平臺開放共享。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聯合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七)構筑人才高地,匯聚一流創新團隊

1.加大高素質人才培養力度

以專業化育人引才和市場化選人用才為導向,不斷壯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支持駐鄭高校建設國家人才培養基地,整合校內外資源,完善學科布局,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瞄準信息安全、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學歷人才。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實施“數字人才培養計劃”,支持行業領軍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人才實訓基地、企業技術創新實踐基地,培養、集聚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

2.塑造豫緣人才品牌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黃河人才計劃為統領,堅持內創聚人和內育聚才相結合、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相結合,構建“人才+資本+場景”模式,合力提升創新能力,推進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創新創業試驗區建設。依托省科學院、省實驗室、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高校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以“大科學裝置+大科學任務”等形式,大力引進海內外院士、國際知名獎項獲得者、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及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對頂尖人才(團隊)實行“一人一策、特事特辦”的方式,量身打造創新平臺、試驗場景。設立青年創新創業基金,為留豫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過程、全要素支持。發揮活動聚才效應,高水平舉辦“強網杯”全國網絡安全挑戰賽、“鄭創匯”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等重大科創賽事活動,促進人才交流、項目對接和成果轉化。

3.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

依托中原科技城打造人才特區,讓鄭州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人才流動樞紐城市、人才創業夢想城市、人才宜居善美城市。在人才創新創業以及發展規劃、引進培養、評價激勵、流動配置、服務保障等方面開展制度和政策創新,引導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資本要素、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向鄭州集聚。實施人才分類評價,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符合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暢通人才流動渠道,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體的人才通過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方式有序流動,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實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構建高品質的人才社區,營造開放包容、宜業宜居的良好環境和創新氛圍。

 

專欄10:黃河人才計劃

   

 

 

打造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高度集聚創新人才,聚焦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引進世界級水平的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人選,自主培養或引進一批省級人才工程人選等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育一批創新創業領軍團隊,集聚一批具有較強研發能力和創新成果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建立專業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促進人才成果轉化,將中原科技城打造為全省人才最密集、產出最高、最有活力的人才特區。

   

 

(八)強化產融聯動,構建金融支持體系

1.強化商業銀行的支撐作用

發展科技信貸業務,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構建支持科技企業的信貸產品體系,開展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等融資業務,開展投貸聯動融資服務,支持科技企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支持科技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等債務融資工具,推動開展可交換債、并購債券試點,滿足科技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

2.突出股權基金的引領作用

引導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并購基金等社會資本支持高成長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作用,進一步完善創業投資基金發展的稅收政策,營造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規范發展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創業投資母基金。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引導作用,支持初創期、早中期創新型企業發展。加快發展天使投資,出臺促進天使投資發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壯大天使投資人群體。

3.增強資本市場的助推作用

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創新型、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企業上市融資。支持高成長企業利用創業板、科創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發揮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原服務基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區域性股權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在培育企業上市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強化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鼓勵已上市企業盤活存量。

(九)提升治理能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1.優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聚焦創新主體關切,對標一流營商環境,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助企紓困解難,增強創新發展內生動力。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預防和制止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維護公平公正、開放包容的創新發展環境,保障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空間。

2.充分釋放數據價值

發揮數據要素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完善頂層設計,結合鄭州稟賦、特色和產業資源,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數據交易和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規范化標準化。支持各創新主體參與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搭建大數據交易平臺,引領并帶動創新能力強、經營模式靈活的中小企業爆發式成長,同時吸引全球龍頭企業及其生態伙伴落戶,形成以“招數”帶“招商”新模式,打造中部地區數據交易改革創新策源地和數據要素配置國家重要樞紐節點。

3.增強服務支撐能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數字政府建設為抓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創新主體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以一件“事”為牽引推進鄭州大都市圈“一網通辦、一次辦成”,促進創新要素集聚,打通科技創新政務服務辦事堵點,實現創新主體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降低創新創業制度成本,開展個性化、精準化、主動化的服務,不斷提升創新主體的獲得感。

六、保障措施

加強黨對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形成政府統籌、多方參與、群策群力、協同高效的治理結構,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緊密結合,提高戰略決策科學性,加強資源配置有效性,全面保障創新高地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鄭州創新高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創新高地建設列為“一把手”工程,市、區(縣)、園區三級聯動,形成全面決策布局、重大資源調配、重點工作推進、系統考核落實、動態分析反饋的工作閉環。加強對創新高地建設的協調和管理,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各區縣(市)政府健全工作機制,細化政策措施,科學組織推進,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把創新高地建設成效納入對地方領導干部的考核范圍。

(二)加強政策保障

加強全市創新高地建設工作頂層設計,在產業規劃、空間利用、創新型企業培育、投融資支持、創新人才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研發投入和研發平臺建設等方面制定專項政策。加強政策宣傳。建立創新高地建設政策落實評估監測機制,定期開展相關政策評估工作,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完善創新高地建設政策,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和引領性。

(三)創新人才工作

發揮政策合力,以抓好“黃河人才計劃”和“中原科技城人才政策”落地見效為工作主線,聚焦人才需求,加快形成“黃河人才計劃”1+N政策體系設立具有競爭性的薪酬制度,強化人才工作激勵措施。加強以結果為導向的各類人才模式創新。構建“引才、留才、用才”長效機制,形成人才成長梯隊。

(四)狠抓項目招商

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及其生態伙伴,完善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全產業鏈條的產業集群。建立創新高地建設項目評審機制和項目實施動態評估體系,對重點項目推進實行跟蹤監督。

(五)強化資金保障

加大重大項目財政支持力度,提升資金管理能力,加強績效評價,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完善投融資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形成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的投融資模式。

(六)營造良好氛圍

設立創新創業公益基金,組織推動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樹立各類科學創新及實體創業榜樣,凝聚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創新發展共識。加大“雙創”宣傳,構筑同頻共振的新聞宣傳機制,全媒體多途徑講好“鄭州創新”故事,樹立“創新鄭州”國際形象。

(七)突出成效評價

實施創新高地建設年度成效考核制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依據《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以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從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創新驅動力等五個方面每年對全市及各區縣(市)創新發展進行成效評價,形成評價報告向社會公開,推動全社會在科技創新賽道上比學趕超、爭先創優,持續賦能創新高地建設。

美寓人才公寓青年人才代表參加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

2023-10-28

美寓人才公寓青年人才代表參加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

10月27日,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鄭州美寓人才公寓10名青年人才代表參加大會。

詳情內容 > >